东辰安华学习网专业分享各种生活知识、常识,和大家一起共勉!

当前位置:首页 > 点子


王莽谦恭未篡时(”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出自哪里,有哪些典故)

2024-05-18 08:38:26栏目:商业
TAG: 篡位  改革  自己  皇帝  土地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王莽谦恭未篡时的一些知识点,和”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出自哪里,有哪些典故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王莽在称帝之前,是不是还当了几年的摄政王(摄皇帝)
  2.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出自哪里,有哪些典故
  3. 历史上王莽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人
  4. 历史上篡位的人多了,为何单单王莽蒙受污名

王莽在称帝之前,是不是还当了几年的摄政王(摄皇帝)

谢谢!绥和元年(公元前八年)王莽的叔父、时任大司马大将军王根尚处重病之中,数次上疏请求离职养病,该职空缺。

与那些终日追逐声色犬马的王氏子弟不同,王莽人品出众,靠王氏外戚的势力,他本可以获此高位,但他的一位强劲对手淳于长靠为成帝荐立宠妃赵飞燕有功而先于王莽受封此职。后终因淳于长品行不端,被王莽揭穿奏明成帝将淳于长毙死狱中。经王根推荐王莽代己辅政。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成帝擢王莽为大司马,代王根辅政,时年38岁。绥和二年成帝去世,立陶恭王刘康之子刘欣继位,是为哀帝,一年后哀帝去世,继位的平帝年幼,元后临朝称制,委政王莽。后王莽使自己的女儿成为平帝的皇后,不久,王莽获‘’宰衡‘’官称,后发现平帝对己不满,便以鸩酒毒杀了平帝,拥立了年仅两岁的刘婴做‘’儒子‘’,自己做起了‘’摄皇帝‘’。谢谢!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出自哪里,有哪些典故

出自白居易的《放言》其三,

典故来自周公摄政时,周武王死后,成王年幼,于是让周公辅成王,周公辅成王,权力巨大,看看后世的霍光就懂了,于是流言蜚语满天飞,说他会篡位,周公于是很恐惧,但最终周公没有篡位(实际篡位了,但孔子把他推为圣人后,改史说没篡位)。

王莽在篡位前,显得很谦恭,所以得到太皇太后王政君和群臣百姓的支持,但权力到手后,就篡位了,

全诗是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它以极通俗的语言说出了一个道理:对人、对事要得到全面的认识,都要经过时间的考验,从整个历史去衡量、去判断,而不能只根据一时一事的现象下结论,否则就会把周公当成篡权者,把王莽当成谦恭的君子了。诗人表示像他自己以及友人元稹这样受诬陷的人,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因而应当多加保重,等待“试玉”、“辨材”期满,自然会澄清事实,辨明事伪。这是用诗的形式对他自身遭遇进行的总结。

历史上王莽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人

“王莽并不是怎么不得了的一个坏人”。这是毛泽东对王莽的评价。

一代伟人为什么这么评价王莽呢?王莽身死国亡后,历代封建正统史学家以幸灾乐祸的态度,把最恶毒的言辞加在他的头上,肆意歪曲王莽的形象。对此,毛泽东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以往的史学家把王莽说得如此这般坏,是因为他们站在封建正统的立场上,要维护正统宗法统治的利益和形象。特别是东汉建立后,更把他看成是篡权夺位、祸国殃民的罪魁祸首,东汉的史学家班固撰写的《汉书·王莽传》正是站在正统的宗法立场上,记载了王莽发迹、篡权、变法到灭亡的一些事迹,对他多有批判和贬斥,甚至谩骂和丑化。

诚然,王莽上台前使用了一些欺世盗名、骗取人心、玩弄权术等阴谋手段,不够光明磊落。不过,生逢乱世,如果没有这一套权谋,哪个帝王又能登上皇帝的宝座?何况西汉末年阶级矛盾尖锐,必得有人解决。成帝之时,思想家谷永在《汉书·谷永传》就曾说过:“天生蒸民……不私一姓。”特别指出:“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汉朝刘邦建立天下,不也是从秦朝手中夺得的吗,为什么王莽就不可以从刘家的孤儿寡妇手中夺得呢?如果抛开封建正统观念,王莽也完全可以当皇帝。

毛泽东认为对王莽的评价不能跟在正统的封建史学家后面人云亦云,要用“很公平诚恳的态度来研究”,要实事求是。白居易有诗曾云:“王莽谦恭未篡时”,班固的《汉书·王莽传》经过作者的严重歪曲,以至泯灭其真,不过,我们还是从其字里行间窥见一些王莽未篡时谦恭的遗迹。

王莽出身贫寒,自小生活俭朴,身居高位后,也少有一般高官显贵的豪华奢侈。王莽就任大司马后的一天,他的母亲生病了,公卿列侯派夫人去探望,王莽的妻子出门迎接,她的穿着没有丝毫的绫罗绸缎,更没有贵夫人那种满身的珠光宝气,和普通的百姓没什么区别,人们看见还以为是佣人,一问才知道是王莽的夫人,都很吃惊。对自己的母亲,王莽也称得上是一个典型的孝子。对于自己的儿子,他也严格要求。一次,二儿子王获杀死了奴仆,王莽严厉斥责他,并要他自杀以谢罪。每遇水旱灾荒,王莽就吃素食,以示和天下百姓同甘共苦。王莽对地位比自己高的人,恭敬谦逊,但在重大问题上敢于坚持原则,并不怕丢官罢职。太后的侄子淳于长犯罪,他不怕得罪太后予以揭发。哀帝时,未央宫摆酒宴,内者令为哀帝的祖母定陶傅太后设置幄帐,把她的座位安放在太皇太后的座位旁边。王莽发现后,认为定陶太后是藩国之妾,不能与太皇太后同列并坐,就命撤去幄帐,另设座位。对此,傅太后大发脾气,对王莽极为愤恨,不久就因此而丢官。对于地位没有自己高的贤士,王莽也恭敬有加,经常把自己赏赐和采邑收入所得全部拿来供给他们,而自己过节俭的生活。从这些事迹来看,假如王莽在未篡位时就身亡,他也会获得像周公旦那样的颂扬。这些事迹也可能含有矫揉造作的成分在内,即便如此,我们总不能说他比那些贪图享乐、穷奢极欲、鱼肉百姓的贪官污吏还要坏。而且王莽当皇帝前的所作所为和当皇帝这件事本身也并不能证明他就是一个了不得的坏人。

从他当政后所进行的改革来看,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体制等多方面,往往在否定和扬弃现有体制的同时,援引古义作一些创新,属于托古改制性质,尤其是经济方面的改革受到了毛泽东的重视。在所有制方面,王莽实行了重大改革,设立“王田”和“私属”。西汉后期,土地高度兼并,成为十分严重的社会问题。王莽从平均主义的幻想出发,下令:“今更名天下田为王田,奴婢曰私属,皆不得买卖。”就是将土地全部收归国有,称为“王田”,然后按男劳力进行再分配,这样就保证一夫一妇有一百亩田地。如果男劳力不足八个的家族,就要把按规定多出的土地交出来分给别人;原来没有土地或土地不足的人,都可以按井田制规定的份额分到土地。为了防止大地主购买大量男劳力做奴隶,继续占有大量土地,又下令奴婢称为“私属”。土地和私属一概不准买卖。对于敢于违反和反对新的土地制度的人,就把他们遣送到边远地区。这对于无地或少地的贫苦农民有很大好处,对于拥有大量地亩的大地主显然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在某种程度上维护了农民的利益,或多或少地触及了大地主、大商人的利益。

实事求是地讲,王莽的王田主张并未认真实行,但却抓住了中国封建社会社会问题的要害,即土地兼并问题,为后代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教训。后来北魏、隋唐的均田制和占田制,不能说与王莽的王田主张毫无关系,从这一点上可以说王莽是一个失败的改革家。

毛泽东看到王莽政权的实质仍然是地主阶级利益的代表,而这些变法措施代表的却是农民的利益,损害的是地主的利益,“王田”实施后,地主官僚因买卖田宅,获罪者不可胜数,这样,改革就遭到了地主阶级的强烈反对。刘汉贵族更是如此,南阳大地主刘氏家族“自王莽篡汉,常愤愤,怀复社稷之虑,倾身破产,交结天下雄俊”,待机起兵反莽。这样,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日益尖锐。加之制度本身的弊病,给劳动人民带来的不是福利,而是巨大的灾难。这些措施不能落到实处,而且推行中吏治腐败,贪官污吏借机鱼肉百姓,人民已无法生活,被迫起来反抗。而豪强地主刘秀代表地主的利益,并巧妙地利用了人们心目中的传统宗法意识,一举推翻了王莽政权。

王莽变法失败的原因相当复杂。可以说,他是被自己、被改革的失误,被人民群众、被反对派一起扼杀的。从总体上看,王莽的改革不够成熟,显得草率,没有章法,又是处在那样危机四伏、情况严重的氛围之中,其失败也是必然的。

不过,历史不应以成败论英雄,而应做出公正的裁断。王莽的改革措施未能在匆忙的历史瞬间落实,因而未能解决西汉后期就开始沉积的大量社会问题,各种原有矛盾一起激化,诱发了农民大起义,把他及其改革很快淹没了。从这个意义上说,王莽不过是西汉后期政治矛盾的替罪羊和牺牲品。

历史上篡位的人多了,为何单单王莽蒙受污名

首先,王莽就是篡位了,又没有冤枉他,谈什么“蒙受污名”?其次,王莽之所以被屡屡提起,因为他是篡位当皇帝的鼻祖,甚至开创了篡位的标准模式,是“始作俑者”。另外,总有人对王莽莫名其妙的崇拜,好像他做了多少贡献一样。其实,王莽是有很多改革,但结果真的是一塌糊涂,民不聊生,留下骂名一点都不冤。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称皇帝,所以之前的篡位最多只是篡王位,而秦灭后楚汉相争,都是真刀真枪打出来的。汉朝得天下后一直到西汉末年,才迎来第一个篡位称帝的人,也就是王莽。王莽篡位的模式非常标准、完备,所以成了后世权臣篡位的“榜样”。

第一步,王莽篡位得益于自己的身份,外戚。他是汉元帝的皇后王政君的侄子,家族势力显赫。以这层关系,王莽轻松做官。第二步,博取名声,收揽人心。白居易那首著名的诗“周公恐惧留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王莽以礼贤下士、仗义疏财的形象,在一众贵族子弟中脱颖而出,从而接任最高官职大司马,也是夙夜忧劳,克勤克俭。后来汉哀帝继位,王莽失官其间,还逼令犯罪的儿子自尽,搏得一片美名。第三步,掌握兵权。复任大司马后,王莽掌握了内外兵权,尤其是禁军的兵权,从此,皇帝只能是他手中的棋子。第四步,获得超常规的高官爵。汉朝宗室成员可封王,其余臣子最高封侯,王莽却获得“安汉公”爵位,成为西汉仅有的公爵。官职上他还成为凌驾于三公之上的太傅,进而加号“宰衡”,最后又加九锡,权力地位无以复加。第五步,巩固外戚身份。王莽又将自己的女儿嫁给汉平帝做皇后,自己成为国丈,进可攻退可守。第六步,废立新君,平帝死后为防止年长君主继位自己不能掌权,而立了两岁的孺子婴为太子,自己担任“假皇帝”。第七步,禅让。一切就绪,就导演一场禅让的戏,让孺子婴禅让皇位给自己,做了真皇帝。

王莽这一套,后来成为曹氏篡汉、司马氏篡魏,乃至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标准版本。一个个野心家、阴谋家仿照王莽的模式,如曹操进位魏公、魏王,加九锡,司马昭进位晋王,加号“大丞相”等等等等。或许不是第一代,但最终都是导演一出禅让的好戏,从容称帝。王莽为这些人树立了一个教科书般的榜样。所以,当历朝历代对篡位者深恶痛绝时,能不把这个始作俑者拉出来痛斥一顿吗?

再说王莽称帝之后的行为。我们说隋文帝杨坚声望不错。虽然他也是篡位,但人家统一了乱世啊。你看看王莽干了什么?对,他一直在改革,问题是百姓生活好了吗?就拿货币改革来说,八年间四次改革,老百姓刚刚被收走了老的货币,还没弄懂新的货币怎么用的,新的货币就被废了,又有更新的货币。最后老百姓发现,一圈下来,自己手里一个钱都没有了。让人家怎么不造反?就拿著名的“一刀平五千”来说,王莽用两个小小的刀币,就要从官员、百姓手里换一斤黄金,这不是等于明抢吗?谁能干?因此,百姓怨声载道,绿林、赤眉军起义,推翻王莽,他自己也身首异处,千刀万剐,只能说咎由自取。

所以,对当时他弄的天下大乱,百姓遭难;对后世他给阴谋家野心家树立了榜样。你又怎么能让人不骂他呢?

关于王莽谦恭未篡时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