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辰安华学习网专业分享各种生活知识、常识,和大家一起共勉!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隋朝三征高丽怎么都失败了(隋统一实行的措施和灭亡的原因)

2024-05-24 22:58:31栏目:商业
TAG: 高丽  失败  唐太宗  没有

大家好,隋朝三征高丽怎么都失败了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隋统一实行的措施和灭亡的原因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隋朝三征高丽怎么都失败了和隋统一实行的措施和灭亡的原因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隋炀帝杨广百万大军为何三征区区高丽却搞不定
  2. 隋统一实行的措施和灭亡的原因
  3. 李世民东征高丽为何失败
  4. 唐太宗李世民征伐高丽,兵力有余为何还失败

隋炀帝杨广百万大军为何三征区区高丽却搞不定

第一次东征

大业六年,大臣裴矩给隋炀帝提出建议,高句丽不遵礼法,让其国王高元入朝参拜。隋炀帝同意了。但高元那边却没法反应。谁知道这一去还有没有回头路?隋炀帝对高元的态度非常生气,在隋朝蒸蒸日上的时候,高元居然不听话,隋炀帝决定教训他一下。

在经过充分的准备后,隋炀帝征集到一百多万兵马,分三路进军高句丽。

大业八年三月底,辽河,隋炀帝让隋朝著名工程师宇文恺造浮桥,以便隋军通过。可是,当浮桥差一点达到对岸是,高句丽趁机进攻,隋军不但死亡众多,还是无法登陆。

隋炀帝打着讨伐高元的旗号进军,为了防止将领邀功请赏,规定所有进攻都要先报隋炀帝批准,得到允许后才可以进军。这样的命令让高句丽钻了空子,他们在军事失利的时候请求投降,然后在隋军等待批复的时候积蓄力量,重新防御,以备再次抵抗。这样的结果是,隋军在等待中失去最佳攻城时机,造成士气低落。

在辽东战败的同时,来护儿的水军也遭遇失败,宇文述等九路兵马也惨败,有30万人只有2700人返回辽东城,数以万计的物资也丢失殆尽。

隋炀帝第一次征讨高句丽以惨败告终。这次战争因为耗资太大,引发了农民起义。但隋炀帝没有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反而加紧准备第二次东征。

第二次东征

大业九年,隋炀帝开始了第二次亲征高句丽。从季节来说,与高句丽对战的最好时间是七八月份,但隋炀帝等不及,正月就下诏征集兵马,贮备军粮。三月,隋炀帝来到辽东,四月渡过辽水。这一次,隋炀帝吸取了上次的教训,允许将领们见机行事。

正当辽东战场上双方打得如火如荼时,忽然传来杨玄感造反的消息。

杨玄感是隋朝宰相杨素的儿子。杨素帮助隋炀帝登上皇位,却遭到炀帝的猜忌。杨玄感对此深感不满。此次趁机作乱,引起很大的轰动。

杨玄感造反的消息传到前线,隋炀帝立刻下令紧急撤军,留下所有的物资器械。第二次东征就这样匆匆结束。

杨玄感叛乱很快平定。隋炀帝很生气。眼看自己的东征大业就要有结果,却被杨玄感搅乱了所有的计划。他严惩与此事有关的人员。凡是接受过杨玄感赈灾粮的百姓,也都被隋炀帝活埋了。

第二次东征匆匆结束,隋炀帝把所有的火气都发在老百姓身上。

第三次东征

大业十年,隋炀帝发布第三次东征的诏书。这一年的三月,隋炀帝到达涿郡。士兵对东征已经有了抗拒心,在路上纷纷逃跑。尽管隋炀帝杀了几个人以示惩戒,仍然无法阻止逃亡。

七月,隋炀帝到达怀远镇。这时的隋朝,国内大乱,征兵大多没有按期到达。而高句丽经过几年的折腾,加上本来就国小民弱,更是疲惫不堪。因此,当来护儿进军平壤时,高句丽国王高元派人请降。

不战而屈人之兵,隋炀帝非常高兴。国内形势一团糟,他也不想打了。第三次东征,没有开战就取得了胜利。

这是一次虽胜尤败的战争。隋朝虽然名誉上取得了胜利,但当隋炀帝让高句丽国王高元入朝时,高元却还是没有来。隋炀帝没有了脾气。他试图进行第四次东征,但最终没有成行。

东征的结果

隋炀帝东征,从战略意义上来说,是一项正确的决策。高句丽的问题不解决,帝国东北部始终存在不稳定因素。后来的唐太宗和唐高宗东征,都从侧面验证了隋炀帝的正确。

但是,三次东征给隋朝带来极大的动荡。三年三次大规模征战,不但使隋朝数十万军人丧生,还有大量民夫死亡,巨额物资损失。过度的征敛不但破坏了隋朝的经济,还引起全国人民的强烈不满。各地农民起义从第一次东征开始,到第三次东征,已经如燎原之势,在全国范围内燃起。

全国形势一片混乱,隋炀帝本人也陷入恐慌危机。他曾经万丈豪情,想要建立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大业,如今,一切都是浮云。他像一块生铁,经不起铸造的考验,一下子对治国失去了信心。

大业十二年,隋炀帝不顾众人反对,第三次下扬州。他想偏居一隅,做一个只管享乐的皇帝。可惜,这样的想法他也无法做到。大业十四年,江都兵变,隋炀帝被杀。华丽开场,草草收场。这八个字可以概括隋炀帝的一生。

隋统一实行的措施和灭亡的原因

答:隋朝的江山可以说来的比较简便,之所以如此说,那是因为隋文帝杨坚将他外孙北周静帝取而代之才建立的隋朝,那是公元581年,当时南方还有南朝的陈,公元589年,即隋文帝开皇九年,隋灭陈之战开启,以晋王杨广为帅,并韩擒虎贺若弼等名将,不多时,便攻破陈都建康,俘虏了陈后主陈叔宝,陈灭亡,隋朝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灭亡原因:隋炀帝杨广荒淫无度,大兴土木,人民生活困苦,不得不揭竿而起;隋炀帝好大喜功,开凿大运河,使国库日渐不支,再加上隋炀帝三征高丽均以失败而告终,国内各个矛盾激化,最终导致了隋朝的灭亡

李世民东征高丽为何失败

唐太宗一生征战无数,所向披靡。可是,亲征高丽时却“无功”。这段历史,成了今天韩国各种“神剧”的“创作源泉”。

今天,我们不谈复杂的历史、文化、大战略,仅就唐太宗亲征高丽(即第一次征高丽)之战,一起思考唐太宗“无功”的原因。

主力交战,唐军战力远胜高丽645年六月,连续攻破辽东城和百岩城的唐军逼近安市。

高丽令高延寿率军15万,前来救援。

坚城在前,强援逼近,唐军形势不利。

此时,高丽军只需“顿兵不战,旷日持久”,分兵骚然唐军。等到唐军疲敝退军时,再一举总攻,可获全功!

就在高丽军讨论部署时,他们得知,千余突厥骑兵前来挑战!

千余敌军来挑战,你都不敢出来打,士气会受影响呀!于是,高丽军大举杀出,突厥军“败走”,高丽军索性进驻六山,依山列营。

当夜,高延寿收到了李世民的信:“你们国家强臣欺凌君主,我们才来问罪。你们不供应粮食,我们才攻下几座城池。等到你们来修礼,我们就撤军了!”

次日,当高延寿还准备琢磨唐太宗信的意思时,得知有1万5的唐军在名将李勣的率领下,在其正面布阵!

名将李勣!必是唐军精锐!高延寿紧张地动员军队,调集精锐到前队,准备出战!

高丽军刚一动,阵后传来喊杀声!长孙无忌率军埋伏于北山峡谷,潜行猛击高丽军后阵!

高延寿大惊,马上调兵遣将,分头抵御。

正在调动完毕时,突听到四处杀声震天、鼓角齐鸣!高丽军阵脚渐乱!

此时,风云突变,电闪雷鸣。高丽军中只见一奇装异服的男子(薛仁贵),鬼神一般直冲军阵!

李勣趁势指挥1万步兵手持长矛,入墙而进!太宗亲率北山4000伏兵猛烈杀下!

高丽军一片大乱,当日被歼2万余。

高丽军被迫收集残部,依山固守。但是···附近所有的桥梁都被长孙无忌拆了,高丽军内外断绝,走投无路!

3.68万高丽军“躬身膝行,拜伏请降”。

15万高丽精锐,一战被全歼。高丽军确实不是唐军对手!

唐军战斗力胜过高丽,兵力胜过高丽,将帅用兵之能也远胜高丽,为何此次攻高丽依然“无功”呢?

高丽军的算盘:防守反击

高丽军的总体作战思想是:拖!

辽东地区,秋天多雨,辽河泛滥,常为泽国,“人马不可通”,到了冬季,冰天雪地,战马没有草可以吃,人更是被冻得够呛!

所以,高丽军的任务,就是“坚守半年!”

半年坚持住了,唐军就不退也要退了!

怎么拖半年?高丽依托三道防线:辽东长城、千山山脉、鸭绿江!

早在高丽和大唐还有好时,高丽就开始了漫长的备战工作。贞观2年,在辽东修筑长城、贞观5年,这道长城已经长达1000余里;随后,又在各紧要处吞并修城:辽东城、白岩城、扶余城、安市城等各处,都发展成军事据点,以求迟滞唐军攻势!同时,坚壁清野,准备疲敝唐军,再图反击!

太宗的指挥中的失误,导致攻安市不克前期的进攻就不赘述了,剧情有些无聊。直到前文提到的,歼灭高丽15万的安市打援战,唐军都所向披靡,轻松取胜。

但正是那场歼敌15万的打援战后,唐太宗有些自满了。他在给高士廉的信中说:“朕亲征到了这里,还有什么好说的中!”

接着,唐太宗开始了一连串的失策。

1、坚敌抵抗决心。

在招降失败后,唐太宗下令:“攻破这座城后,男的全部杀掉!”这话传着传着,让城内的守军得知了,“人皆死战”。

2、放弃机动,顿兵坚城。

此时,高丽降将高延寿建议:高丽精锐已被歼,大部兵力尽在安市,乌骨兵少,应趁机一举攻破乌骨,会攻平壤,可一战而下!

唐军众将也认为,可以去与水路的张亮军会合,合力破乌骨,过鸭绿江,一举攻破平壤!

长孙无忌认为此计过于冒险,应该先攻破安市,步步为营,才是“万全之策”。

太宗采纳了长孙无忌的建议,继续攻安市。

3、筑山失败,辛苦建设,反而资敌。

既然不能绕过去,就来硬的吧!当然,靠堆尸体来破城不是堂堂大唐的作风,搞“基建”吧!

于是,唐军用工50多万,费时60天,建了一座土山。该山山顶距平壤城头仅数丈!

此时,发生了一个好消息,和两个坏消息。

第一个坏消息:就在大唐准备竣工破城时,由于山顶过高,根基不稳,而山上屯兵过多,土山倒塌了!

好消息:土山倒塌,把安市城墙一角压坏了!

第二个坏消息:由于唐军值守将领擅离职守,没有及时组织队伍。结果,高丽军趁机从城中杀出,不但堵住了城墙,还占据了土山!

机遇错过,就不再有了。

顿兵坚城,久攻不克。

更大的坏消息来了:645年的第一场雪,比以往时候来得更早一些。9月,辽东地区,寒霜早降,草枯水冻,唐军粮草不继!

9月19日,太宗班师回朝。

唐太宗征高丽,唐军依然名将辈出:李勣、李道宗这些老将正直鼎盛,阿史那杜尔等突厥名将逐渐崛起、薛仁贵等新秀脱颖而出,盛唐武功的篇章,正在缓缓拉开。

但亲征高丽失败,究其原因,在于太宗晚年盲目拖大的心态问题。

放话要“尽屠男子”,导致对方在大败之后,心理由恐惧转向愤怒,人皆死战。

纵观初唐的历次军事胜利,不论是李世民虎牢关擒窦建德,还是李靖偏师擒劼利可汗,抑或是连续追击薛仁旱、破船平定萧铣,唐军屡屡取得决定性胜利,并非靠“以大欺小”,反而常常源自大胆用奇!

在歼灭15万援军后,唐军在机动战力上已经取得决定性优势,本应也是大单突进之时,却盲目拖大,转而求“万全之策”,不可谓不是心态问题!

所幸,唐太宗后面改变了盲目拖大心理,务实地对高丽采取了骚扰战略,逐渐削弱高丽国力。高宗朝,唐军先定百济,然后两面夹击,一举灭高丽!

唐太宗李世民征伐高丽,兵力有余为何还失败

谢谢邀请!

李世民征高丽,为大隋征高丽战争的继续。李世民征高丽的地方大约为现在的辽宁和吉林的一部分,基本上没打进过现在朝鲜的本土。唐军的战略企图为拿下高丽,从东面威胁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当时西域一带已为大唐掌控,这样大唐便可以从东西两线夹击蒙古高原,同时还可扩大地盘,威加海内,一举两得。理想很丰满,但现实很骨感,那几次仗就是打输了。为什么战力强大,优势的唐军打了败仗呢?原因如下:

一、自古南军打不过北军。南军到东北是南军打北军,东北和朝鲜属苦寒之地,南军极不适应。就象现在法国的拿破仑、德国的希特勒打到莫斯科,一到冬天冰天雪地就完蛋的道理一样。

二、战争性质有问题。古代打仗讲究师出有名,那时东北高丽为异族,去打他们,占他们的家园,他们基本上全民皆兵,拼命抵抗。不正义的战争,必然影响士气。

三、兵力不占优势,后勤保障跟不上。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到东北打仗,后勤供应线极长,所谓五十万大军,人吃马喂,战斗消耗,需要四十万大军搞后勤。真正在第一线冲杀的并不占优势,兵员补充也是个大问题。

所以我常说在冷兵器时代,我们打高丽历史上基本没赢过,征安南基本上没输过。大明万历三大征中李如松、李如柏在朝鲜打败日本丰成秀吉,那是得益于朝鲜军队,老百姓的大力支持,战争性质属于帮朝鲜复国,反侵略。

我们征安南没有输过,那是北兵打南兵,在那个冷兵器时代,就是那个规律,没有假设,只有必然。

关于隋朝三征高丽怎么都失败了和隋统一实行的措施和灭亡的原因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