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辰安华学习网专业分享各种生活知识、常识,和大家一起共勉!

当前位置:首页 > 职场


郑和下西洋的故事(郑和下西洋历史讲解)

2024-05-19 19:47:35栏目:商业
TAG: 西洋  发展  中国  航海

大家好,感谢邀请,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郑和下西洋的故事的问题,以及和郑和下西洋历史讲解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接下来将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郑和下西洋,真的是“赔钱赚吆喝”吗
  2. 郑和为什么要下西洋都去了哪些地方
  3. 郑和下西洋历史讲解
  4. 郑和下西洋的故事50字数

郑和下西洋,真的是“赔钱赚吆喝”吗

郑和下西洋,不是“赔本赚吆喝”。国家之间的政治活动,获得的好处如果仅仅从经济方面进行考量,那眼光未免太过于狭隘。

从政治、文化交流、地理、航海技术的角度来看,郑和下西洋至少给大明王朝甚至后世带来了诸多的好处。

(一)重树“天下共主”的权威。

永乐皇帝通过靖难之役篡权上位,一直面临国内外合法性的质疑。他为了缓和国内矛盾,得到海外王朝的承认,采取了向四夷布德的外交方式,于是派遣了郑和下西洋。

通过郑和下西洋的大规模外交活动,与亚非36个沿海国家和地区进行了经济政治往来,构筑了华夷秩序,重树“天下共主”的权威。

“朝贡”和“册封”是“天下共主”的主要体现形式。每次“郑和还,西洋诸国皆谴使者随和入朝”,通过“朝贡”,宗蕃关系更为密切,地区秩序更为稳定。

(二)加强海权的观念。

郑和七下西洋,不断提升海洋意识,明确提出了海权观。郑和在向明宣宗上书保留下西洋舰队:“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于海,危险亦来自海上……一旦他国之君夺得南洋,华夏危矣。我国战船战无不胜,可用之扩大经商,制服异域,使其不敢觊觎南洋也”。不幸的事,郑和一语成谶,后世的长期闭关自守,差点亡国。当今的中国,海军力量正在崛起,中国的明天,非常值得期待。

六百多年前,郑和提出的“海权观”非常的高瞻远瞩,比美国海权论(世界强国的先决条件就是控制海权)的倡导者马汉早出500年。

(三)加强了对遥远的非洲沿海各国的了解,对后代发展与非洲的关系有历史的借鉴意义。

郑和四次远航非洲,建立了平等相待的友好关系,从此非洲沿海诸国人民的心中深切感受到了大明王朝这个礼仪之邦的魅力。

并且,郑和下西洋的部下马欢、巩珍等访问非洲后,先后著述了《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制》等书籍,描述了非洲的人文、地理、经济、文化等方面,为后人研究留下了宝贵资料。

(四)郑和下西洋加深海洋地理的认识,逐渐确立了南海诸岛的主权。

在《郑和航海图》中,将南海诸岛依据它们的地理位置和特征,分别命名为“石塘”、“万生石塘屿”和“石星石塘”,与当代对应的就是西沙群岛、东沙群岛和中沙群岛。郑和下西洋的航海活动,大大提升了对海洋地理的认识,并且使中国一直保留了在南海的历史权利,宣示了对南海诸岛的主权。

(五)郑和七下西洋,船队使用了地文定位方法,有对景定位、测探定位、推断确定船的位置,航海技术非常先进。船队共开辟了42条航线,总航程16万海里。

郑和下西洋,经济上采取的是“厚往薄来”的政策,大多是无偿赠送或高买低卖交易。从经济利益角度来看,无疑是得不偿失。

郑和七下西洋,无论从政治、海域权属、地理、航海技术、文化等方面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甚至于影响深远,直至今天。

郑和为什么要下西洋都去了哪些地方

郑和舰队七次远洋有六次是在明成祖永乐丰间(1402丰至,1424年)开始,而最后的第七次远航是在明宣宗宣德元丰(1425丰至1435年)开始。前三次远航最远到达印度西南海岸的卡利卡特,而第四次最远航行至波斯湾的霍尔木兹海峡;最后,船队远航至阿拉伯半岛和东非。郑和下西洋前期的主要目的是政治目的,即巩固帝位;后期的目的发展为政治目的和经济目的并重。为什么这样说,原因如下面几点:

第一,为了寻找建文帝,拿回玉玺,巩固地位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死后,由于皇太子朱标已逝,皇太孙朱允炆即位,即建文帝。建文帝即位不久,燕王朱棣以讨逆为名,发动靖难之役,攻陷京师(今南京)后称帝,是为明成祖。朱棣攻入南京时,皇宫一片火海,建文帝下落不明。朱棣怎么也没有想到,从侄子手中夺得皇位后,侄子下落不明,弄得皇帝的玉玺也下落不详。“朕于宫中遍寻皇考宸翰不可得,有言建文自焚时,并宝玺皆毁矣。朕深恸之。”(《明太宗实录》)。因为建文帝生死不明,是朱棣皇位的最大威胁,也正由于他心虚,所以才派郑和下西洋去找建文帝的下落。同时,他担心天下人不服,便派郑和察看人心向背,率领二万七千八百多人的庞大船队,以显示大明帝国的强大国力,即“耀兵”和“示国家富强”,通过宣扬国威,希望尽快得到周围各国的支持和承认,借以恢复和发展与亚非诸国的邦交,促使“万国来朝”,为他的以庶篡嫡制造合法的舆论以笼络人心。

第二,为了同海外国家发展贸易,以期增加国库收入

因为明初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即徐一夔《始丰稿》中的《织工对》所表述的那样,明初已出现靠自由出卖劳动的雇佣工人和拥有资本建立手工工场生产组织形式的资本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在国外扩大市场,以增加国库的收入。

第三,为了寻找麒麟

麒麟,也就是长颈鹿。在中国古代,麒麟被视为是圣天子出而王道兴的太平之征的圣兽,是祥瑞之物,仅在盛世出现,极具神秘色彩。郑和后期下西洋目的中就有这一条,因为尽管此时明成祖当上皇帝已有十多年之久,但对他以武力夺取政权仍然耿耿于怀。为了标榜自己正统继承人地位,以天降麒麟为其篡位提供合法性证明和舆论。

总结

总而言之,郑和下西洋是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不仅在世界航海史上创造了空前的壮举,而且在中国外交、经济、文化、海洋事业等诸多领域都建立了辉煌而不可磨灭的功绩。

郑和下西洋历史讲解

公元1405年六月,明成祖正式派郑和为使者,带一支船队出使"西洋"。

那时候,人们叫的"西洋",并不是指欧洲大陆,而是指我国南海以西的海和沿海各地。郑和带的船队,一共有二万七千八百多人,除了兵士和水手外,还有技术人员、翻译、医生等。他们乘坐六十二艘大船,这种船长四十四丈,阔十八丈,在当时是少见的。船队从苏州刘家河(今江苏太仓浏河)出发,经过福建沿海,浩浩荡荡,扬帆南下。

期间郑和一共航行了七次,对于郑和七次下西洋的原因,众说纷纭一说宣扬大明威德,《明史·郑和传》中记载:"且欲耀兵异域,使中国富强";一说寻找建文帝,《明史·郑和传》中记载:"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觅踪迹";一说发展贸易缓解财政支出,有史料称郑和下西洋使"贫民致富"、"国用充足";另有包抄帖木儿帝国、扫荡张士诚旧部、解决军事复员问题等说法。

明成祖曾经说:"今天我特别派遣郑和上天下,告诉大家我的想法,我的这番意图。你们都要遵守天道,不能够因为你们人多就欺负人家少数,不许你们以强凌弱,大家要共享太平之福。"这个理想很好啊,这是的一个想法,所以现在我派郑和到你们那里,告诉我的这番意图,这一个理想是明成祖朱棣,对于天下秩序的设想。也就是他的天下观,他的理想的世界秩序。所以朱棣希望通过郑和,去宣传他的天下秩序的理想,建立天朝礼制体系,最终实现共享太平之福。

郑和下西洋,促进海外贸易扩大,带动了中外经济交流与发展。推动我国古代航海事业达到顶峰,成为十五、十六世纪世界大航海时代的先驱。传播中华文明,促进了中外文化的双向交流和共同进步。推行亲仁善邻,巩固和发展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展示了中华民族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和开放进取、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郑和下西洋的故事50字数

郑和下西洋是指明成祖朱棣命三宝太监郑和从太仓的刘家港起锚[1](今江苏太仓市浏河镇),[1]率领200多艘海船、2.7万多人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包括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部,红海、麦加。

加深了明朝和南洋诸国(今东南亚)、西亚、南亚等的联系。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